長期以來,廚余垃圾因量大、處理工藝復雜,被喻為垃圾處理中的“老大難”。隨著國家實施“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及綠色循環生態的發展要求,廚余垃圾的資源化及無害化處理受到了廣大關注,成為環保界的討論熱點。
為破解傳統的廚余垃圾處理難題,助力雙碳建設,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立了廚余垃圾本地化處理試點基地,利用黑水虻生態化處理廚余垃圾,探索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新途徑。
近日,央視CCTV2財經頻道《經濟信息聯播》報道了由合作區城市規劃和建設局打造的橫琴黑水虻試點項目在廚余垃圾無害化處理方面的創新實踐。
視頻來源:央視網
隨后,CCTV-2《第一時間》、《正點財經》、《天下財經》等欄目,環球網、光明網、京報網等媒體平臺也相繼報道。
一起來看看
報道里都說了什么
報道指出,廚余垃圾的無害化處理和利用,一直是環保界的討論熱點。用腐蝕性昆蟲處理廚余垃圾,正在一些城市悄然興起。
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廚余垃圾本地化處理試點基地,附近6個村落以及3個小區的廚余垃圾都會運送到此,實現就地化處理。在這里,成千上萬只黑水虻成了處理廚余垃圾的“蟲專家”。
項目運營方大橫琴城資垃圾分類督導員主管 徐鄭舒:
“上面主要是廚余垃圾,粉碎過后裹上了鋸末和木屑,下面主要是黑水虻,它會將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廚余垃圾給吃掉轉化成養分?!?/p>
養殖架中的黑水虻不斷進食被破碎處理后的廚余垃圾,僅需7天,這些小小的昆蟲就可以從1毫米左右的蟲卵,變成身長2厘米的成蟲,體積增長達4000倍,并且吃掉比自己重1萬倍的廚余垃圾。
根據測算,1克黑水虻的蟲卵孵化出的幼蟲,可處理約10公斤餐廚垃圾等有機廢棄物,可產生1.5公斤-2公斤鮮蟲和2公斤-4公斤的有機肥?;剡€探索出了一套“魚菜共生系統”,實現了垃圾綠色循環利用。
項目運營方大橫琴城資垃圾分類培訓講師 張熹涵:
“廚余垃圾運到基地之后,由黑水虻吃掉,蟲卵長到7天左右進行喂魚,喂完魚的水經過一個設備的反抽,可以放到植物的根莖上。干凈的水會從植物的根莖過濾到魚缸里,這樣就可以做到循環。”
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 張吉斌:
“轉化5噸的餐廚垃圾,可以產生1噸的鮮蟲,產生大概2噸左右的昆蟲蟲肥,實現零排放,而且把它變廢為寶,可以實現綠色循環的產業鏈。”
探索“生物技術+本地化處理”橫琴模式
實現廚余垃圾再生資源化利用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廚余垃圾本地化處理試點基地于2021年1月投入使用,由合作區城市規劃和建設局統籌打造,大橫琴城資運營管理,是通過改變傳統生活垃圾儲運后集中處理方式,創新實踐本地化生態處理模式而建成的示范基地。
該基地采用黑水虻生物技術實現橫琴廚余垃圾處理“零排放”,可以推動資源的循環利用,節約集中運輸部分產生的人力和運輸成本,通過將預蛹和蟲糞進行堆肥、養殖等手段,與城市空間管養服務融合一起,實現了“本地化處理模式+生物多樣性”的有機結合。
打造完整科普宣傳鏈條
賦能綠色低碳發展
作為合作區城市規劃和建設局探索廚余垃圾就地資源化處理的重要宣傳陣地,基地還兼具科普宣教作用。通過聯動周邊的垃圾分類科普中心和橙子開心農場,形成“環保分類+資源化處理+循環再生利用”的完整科普宣教鏈條,在推廣垃圾分類橫琴模式的同時,讓“綠色、低碳、環保”理念深入人心?;亟ǔ梢詠?,累計接待參訪者千余人次。
合作區垃圾分類宣傳周期間,廚余垃圾本地化處理試點基地吸引了眾多港澳團體、學校和企業代表前來參觀
澳門環境科學專家、學者,促進可持續發展倡議者和社團代表就綠色低碳城市建設進行了深度交流
澳門科技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教授 劉成昆:
“合作區在綠色低碳城市建設方面具有豐富的探索經驗,通過廚余資源再利用、實現生態循環的方式,反哺自然,推動再生資源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并與大自然相連接,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過程,為澳門綠色低碳城市建設提供了有益示范?!?/p>
后續,合作區城市規劃和建設局將以廚余垃圾本地化處理試點基地為陣地。持續探索魚菜共生系統和生物處置多場景、規?;瘧玫目尚行?。逐步擴大廚余垃圾處理的區域示范效應。